当前位置:农道农业百科网 >> 水产知识 >> 详情

渔业水产中的绿色生产新模式探讨


2025-08-03

渔业水产绿色生产新模式是应对资源衰退、环境污染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以下从技术模式、管理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模式创新

1. 生态集约化养殖

-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将不同营养级生物(如鱼类、贝类、藻类)混养,形成物质循环。例如,贝类滤食悬浮有机物,藻类吸收氮磷,鱼类养殖残饵被再利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通过物理过滤、生物膜处理、臭氧消杀等技术实现水体循环利用,节水率可达90%以上,适合高密度养殖且减少外源污染。

- 深远海养殖装备化: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拓展养殖空间,利用深远海自净能力减轻近岸环境压力。

2. 绿色饲料研发

- 推广微藻蛋白、昆虫蛋白等替代鱼粉,降低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依赖;添加益生菌、酶制剂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氮磷排放。

- 开发缓释饲料技术,减少残饵沉积。

二、管理机制优化

1. 精准渔业系统

- 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溶解氧、pH、氨氮等),结合AI算法预测病害风险,实现精准投喂和用药,减少资源浪费。

- 卫星遥感与GIS技术辅助养殖选址,避开生态敏感区。

2. 生态认证与追溯体系

- 推广MSC(海洋管理委员会)、ASC(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等国际认证,规范生产过程;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

三、产业融合与循环经济

1. 渔光互补模式

- 水上架设光伏板发电,水下养殖对光需求低的品种(如鳗鱼、甲鱼),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向清洁能源转型。

2. 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 鱼内脏提取EPA/DHA等生物活性物质,鱼骨加工成钙粉;虾蟹壳制备壳聚糖用于医药或环保材料。

- 养殖污泥经厌氧发酵产沼气,残渣作为有机肥还田。

3. 休闲渔业增值

- 发展观光垂钓、渔文化体验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单位水体经济产出。

四、政策与科技支撑

1. 配额管理与生态补偿

- 实施捕捞配额制度,建立渔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对退捕渔民提供转产培训。

- 设立禁渔期增殖放流项目,修复水域生态。

2. 前沿技术探索

- 基因育种培育抗病耐低氧品种,减少抗生素使用;

- 微塑料降解菌、藻类固碳等技术治理养殖污染。

挑战与展望

绿色转型面临成本高、技术推广难等问题,需通过财政补贴、产学研合作降低门槛。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智能装备、生态工程与现代管理理念,构建“资源-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渔业体系,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