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道农业百科网 >> 水产知识 >> 种养模式 >> 详情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5-07-1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系统,通过资源互补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该模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高效利用

水稻田为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可作为天然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减少化肥使用。同时,鱼类摄食稻的害虫和杂草,降低农药和除草剂依赖,实现养分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优化。

2. 生态效益显著

该系统能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鱼类活动增加水体溶氧,促进有机物分解;水稻根系分泌的物质可净化水质,减少养殖污染,形成“稻护鱼、鱼养稻”的共生关系。研究显示,稻渔系统可降低甲烷排放量达30%以上。

3. 经济收益提升

与传统单一种植相比,单位面积产出显著增加。以稻-蟹模式为例,每亩可增收2000-3000元,且水产品质优价高。农民通过种养结合获得多元收入,抗风险能力增强。

4. 技术集成创新

现代稻渔模式结合精准投喂、水位调控等技术,例如“宽沟深槽”田块设计,既保障水稻淹水需求,又为鱼类提供深水避暑空间。部分产区还引入物联网监测水质和病虫害,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5. 政策与产业协同

中国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绿色发展重点技术,多地配套补贴政策。产业链延伸至加工、旅游等领域,如稻田观光、渔事体验等三产融合项目,进一步放大价值。

延伸知识:国际同类系统如印尼的稻田养鱼(Minapadi)、日本的合鸭农法,均体现生态农业理念。未来需关注品种适配性优化(如耐深水稻、抗病鱼种)和气候适应性管理技术研发。当前挑战包括规模化标准制定与小农户技术推广的平衡。

标签: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