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道农业百科网 >> 园艺知识 >> 病虫害防治 >> 详情

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实践


2025-06-12

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实践涉及多个方面,需结合理论基础与田间实践。以下是关键要点:

1.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准确识别病原菌和害虫是防治前提。常见病害包括真菌病(如霜霉病、病)、细菌病(如果树溃疡病)、病毒病(如黄瓜花叶病毒);虫害涵盖蚜虫、红蜘蛛、鳞翅目幼虫等。现代分子技术(如PCR检测)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提升早期诊断效率。

2. 综合防治策略(IPM)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如茄科与禾本科轮作)、科学施肥(避免氮肥过量诱发病害)、土壤消毒(太阳能消毒或生物熏蒸)。

生物防治:应用天敌(如赤眼蜂防治螟虫)、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Bt、木霉菌)、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除虫菊素)。

物理防治:色板诱杀(黄板诱蚜虫)、性诱剂、防虫网覆盖。

化学防治:科学选用高效低剂(如吡虫啉、阿维菌素),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2019年国内推广的纳米农药可提高药效并减少用量。

3. 生态调控技术

种植诱集植物(如蓖麻诱杀金龟子)或驱避植物(万寿菊抑制线虫),构建生态廊道保护天敌。云南茶园推广的"以虫治虫"模式使农药用量下降40%。

4. 精准用药技术

采用静电喷雾、无人机飞防等精准施药设备,减少药剂飘移。2021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无人机施药可节约30%药液并提升覆盖率。

5. 抗药性治理

建立病虫害抗药性监测网络,如中国农科院建立的"全国农药抗性监测数据库"指导药剂交替使用。对灰霉病等易抗性病害推荐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与多菌灵轮用。

6. 产后处理与检疫

采后冷链运输结合臭氧处理可抑制病害扩散。2015年实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强化了检疫性病虫害(如柑橘黄龙病)的跨区域管控。

7. 新兴技术应用

光谱遥感早期预警病害

RNA干扰技术靶向防治害虫

微生物组工程调控根际微生态

当前研究热点包括: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纳米载体农药缓释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预警平台。实践表明,整合3-4种防治技术的果园比单一化学防治区增产15-20%,且农药残留达标率提高90%以上。未来需加强小农户技术推广与绿色防控补贴政策衔接。

标签:病虫害防治